台灣東部,台灣人說這裡是後山、後花園,一個適合人們拋棄世俗、遠離煩惱來居住的好地方。的確身為台灣的最後一塊淨土,這裡保留著自然風光和鄉間風情,有著台9線縱谷的翠綠也有著太平洋海岸線的深藍,好山好水的花東總是有著魔力,深深吸引著大批大批的旅人前來,說起台東,第一個映入腦中的地方應該是甚麼哩?但我想池上伯朗大道、鹿野的熱氣球嘉年華、知本溫泉和都蘭純淨的海岸,甚至綠島、蘭嶼的這些離島,都有可能會是首選吧!且近年來也不乏有外國背包客來到此地,飽覽台灣最美麗的風景,也有為數不少的外國人選擇台東都蘭作為他們的第二故鄉~連都蘭人都笑稱他們比台東市還更國際化呢!

池上飯包2  

不過既然這篇的標題是四處為客,最主要要來聊聊台東客家人。

台東基本上就是個移民社會,現今的人口組成原住民、閩南、客家還有外省榮民都有,除了卑南、阿美和布農等原住民,其餘通通是近150年的移民。最早進來的移民是屏東的平埔族西拉雅人,道光年間沿著之前介紹的琅橋卑南古道(也就是之前寫阿朗壹的那篇XD)進入到東部,爾後他們和卑南族人聯手將台東縣北部的阿美族趕往現今的花蓮縣。漢人部分則是閩南人先進來,咸豐年間閩南人在寶桑就有小規模的聚落,與其他原住民混居,因為早期的交通不便和生番的地盤,漢人一直視進入後山地區為畏途,直到牡丹社事件後清廷才開始重視這塊區域的管理,當時的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開始「開山撫番」,積極開發東部的聯絡道路,並從福建招募人口來台灣東部,也才開啟了台東地區第一波的大批移民潮。

再來講講日治時期,1909年台灣總督府開始了東部移民計畫,而客家人開始響應這個東進開墾的政策,因地緣關係最先移民的數南部六堆的移民,而在東部鐵路線開通以及經濟作物種植的政策下,北部桃竹苗客家人也開始移民到花蓮、台東,這是第二波移民(當然閩南人也有)。

最後一波就是1958年的八七水災,這個在台灣天災史上受害人數僅次於921大地震和八八風災的重大事件,對台中、苗栗、嘉義、雲林等地重創,受災害慘重而無力重建家園的人們,當初也有一批苗栗客家人移民到東部,為第三波的移民潮。

所以比起西部客家人聚落,東部的客家人又是再移民所形成的新聚落,但也因為比較散居和混居,加上這裡的原住民,常讓人有花東=原住民的印象,所以常常被人給忽略,但台東縣人口有將近4分之1是客家人,台東以池上、關山和鹿野為主要聚集地,加上台東市、太麻里等地的零星聚落,花蓮則以玉里、富里、鳳林和吉安為主,因客家族群融入的元素,也使得這片土地上也處處充滿著客家色彩,硬要說的話,東部應該算是台灣客家聚落的第三大區吧!但大部分還是各族群混居,而各族群的互動是正面且良性,台東也成為台灣豐富的民族、多元文化融合最好的代名詞。

--

講完前面的概略後~要進入本篇文章的重題:

登楞楞楞~就是我們的池上飯包

池上飯包3  

池上飯包最讓人津津回味的肯定是因為鐵路便當,戀舊的好滋味!如今,「便當便當」的叫賣聲,還是在月台此起彼落地響起~也為漫長枯燥的車程,添加了新的一味。

池上飯包1  

這張解釋一下,螢光背心就是呼喊賣便當的人,白色衣服的不是站務而是旅客!

主菜分別有叉燒、燒肉、卜肉和香腸等...因為不是食記,所以不會去比較哪家好吃,不過一出池上火車站就會有兩家便當,你問當地人他們都會跟你推薦某邊的那一間,但老實說本魯吃過兩次都覺得池上便當不怎麼樣啊!

與其說不好吃,倒不如說本魯舌頭鈍,吃不出香軟的池上米香,還有因為是強調老滋味...所以習慣美食的現代人,對這種口味可能很難接受吧!都是肉又要便於保存,吃起來當然很乾,而且對於葉菜類的配菜是比較隨便的,口感自然差一截...但是優質的池上米,就是個品牌保證,市面上就有很多掛羊頭賣狗肉的,痾...不是,是掛著池上品牌在販賣的,但想也知道,池上米怎麼可能多到讓全台灣人都吃得到,見鬼了!池上人自己吃可能都不夠,所以池上地區農會也有規範池上米品質,有其自己的認證商標喔!

池上飯包10  

池上名字的由來,就是因為大坡池,原為大陂,因沖積扇的扇端湧泉而成湖泊,而在日治時期誤植為大坡,又因阿美族族人居住在大坡池上,改成了一個看似日本的地名 ─ 池上,當時的行政單位隸屬台東廳關山郡池上庄,不過「」這個字的意思就是大水池,而且很常用在客家人的地名裡,而這個字跟埤塘的埤意思很像...阿~客語裡本來埤塘就是寫作陂塘阿!至於前面提到的池上最早期的移民平埔族人,有一說是目前的池上閩南人,泰半是平埔族後裔。

而東部除了池上米外,鄰近鄉鎮的關山米和富麗米也是有品質保證的好米。台灣因為本屬東南亞氣候,所以種植的稻米品種是秈稻,米粒較長也比較不黏稠,而日本人習慣吃的,較黏稠也較Q軟的壽司米則是北方品種的梗稻,所以日本人在台灣致力於稻米栽種的品種改良,成功在台灣種植梗稻,遂也成了今日台灣人飲食的習慣。而秉持著優良天然條件(土質好、水質好和氣候好)而孕育出的池上米,更成為進貢給天皇的貢米,打響了池上的名聲。

而提到池上米,就不得不提客家人的貢獻,在縱谷這邊的客家人大多是北客家移民的後代,東部種稻的農人很多也是客家人,在客家人還沒有來之前東部的稻米也還沒這麼遠近馳名,雖然網路上這麼寫,我並不是太相信,有偏頗客家人之嫌疑,但不可否認客家人在台灣稻米種植和改良這一塊的豐功偉業,且米之於客家人的重要性,就像孟不離焦、焦不離孟一樣,也因此發展出一套米食文化,舉凡婚喪喜慶等慶典都用得著,客家人飲食中所發展出來的副食基本上都是米製品,最為人知應該就是「」類,像粄條、粄粽等。但基本上米食的稱呼都跟粄有關,像是象徵富貴發財的發粄(發糕)、大埔地區特有的慶祝新生男孩的新丁粄(紅龜粿),而「粄」跟閩南語的「粿」差不多,但口感上就不得不說~本魯還是鍾愛客家口味!其他像是米苔目、和客家麻糬的粢粑,也都是常見的美食。

另外補個小八卦就是客家人不愛吃粥,因為做農的耗體力容易肚子餓,所以很多窮人三餐就吃白米配醬油,粥基本上是病人才吃,不過這當然是以前的觀念啦!

--

而池上的景點滿多的,像是大坡池、飯包博物館、牧野渡假村、伯朗大道、客家文化園區等,可以騎腳踏車好好在環圳車道逛一下這裡的田園風光!

池上飯包4

飯包博物館,2樓有東西可以逛,而館前的藍皮普快車廂現為用餐區

池上飯包5

我居然沒有拍大坡池...不過大坡池在我這張照片的身後

池上飯包13  

感謝我的好朋友獻圖!!!好天氣的縱谷看起來就是舒服!!!沿著腳踏車道就可以欣賞大坡池上的荷花一片片~但池水還是沒有拍到XD

池上飯包14  

總算有水了~~~但分兩次給有點麻煩阿...我准你為御用攝影師了XD

池上飯包6

伯朗大道,好不容易才等到人很少的時候...快拍!!! ˋ^ˊ

池上飯包7

當天運氣不好~下午就變天了!沒辦法拍到預期縱谷的藍天黃浪

 

池上飯包8

 綠屋頂的是伙房!很多就這樣坐落在稻田中,建築風格跟苗栗災後重建的伙房很相像,但其實這附近也都還有老舊的磚頭伙房,只是沒有一直停留一直拍,想輕鬆一點瀏覽這片美麗的風光,就留給下次在起筆吧

池上飯包9

客家文化園區,可惜我到的時候太晚沒進去...不知道裡面展出甚麼?

因為沒有規劃好行程,就是隨興走走,所以池上本魯只有待2小時左右,之後就去玉里了,所以池上的各景點和社區甚麼的也不是很清楚,完全憑感覺,不過從火車站出來,就有一堆在租腳踏車的店家,可以跟他們要地圖喔!另外說說池上市區的這條街,給我的感覺跟我印象中老家銅鑼的那條街的感覺很類似,我把這定義成客家風情的街上,客家庄的街上不知怎的就是跟一般閩南庄的散發的風情不太一樣,盡管都已經是鋼筋水泥的現代建築,但就是有種說不來的不同!以前我是靠門來辨認,客家人比較多用木門,閩南則是鐵門,不過也只是一個感覺啦~這點我不是很肯定!

而桃花源記裡所描述的:「土地平曠,屋舍儼然。有良田、美池、桑、竹之屬,阡陌交通,雞犬相聞。」我想,池上給我的就是這種感覺吧!

--

寫這篇當作第二篇其實也想了很久,當初本來是打算先從本魯住的台中地方開始寫起,突然大學時代好友在FB就問要不要一起出去玩,就這樣選擇了東部,除了想看金黃稻浪以外,想說可以順便來了解一下後山這邊客家人的生態,不過因為很隨興,所以當初在沒做甚麼準備下就出發了,很多有關於客家人所在地方並沒有走到,後來去玉里找朋友還甚至忘記了這地方也是客家聚落。XD 有點小小可惜,畢竟來回一趟台東車資就將近2000了!只好下次再做好準備預計跟關山、鹿野一起玩吧!

雖然寫這篇的時間點跟去台東的時間點差了快2個月,因為猶豫池上要怎麼寫怎麼分類...但還是可以幫大家紀錄黃金稻浪的大概的時間點啦!本魯是6.16去的,約莫6月中東部稻田陸續採收了喔!然後坐火車的時候不要錯過窗外的美景喔!奉上我在快到玉里時拍到的~是不是很美呢?^^

池上飯包11 池上飯包12 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非魯蛇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